信息公开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关于印发《学校关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一流本科人才的意见》的通知

更新时间:2011-09-14
中国地质大学校长办公室文件

 
 
各学院(课部)、各处(室)、各直属单位:
  经学校研究决定,现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关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一流本科人才的意见》予以印发,请有关单位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二○一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关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一流本科人才的意见
 
  2010年国家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必须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了落实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一流本科人才,提高办学水平与学术声誉,更好地服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学校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如下意见:
  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本科教育工作
  (一)创建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意义。本科教育是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本科教学质量是社会评价学校优劣的基点。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是实现培养“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人才目标的保障,能够为研究生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够推动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是实现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办学目标的根本要求。
  (二)一流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一流本科教育是在同等外部条件下,一批具有丰富知识、科学精神、实践能力与学术造诣的教师,在环境优美的校园中,利用优越教学与实验条件,带领一批具有远大志向、坚强毅力、好学勤行并立志报国的学生,共同传承与发展知识、探求真理、服务并引领社会。一流的本科教育必须具有一流的专业、一流的课程、一流的教学活动。检验一流本科教育的根本标准是培养出了一大批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卓越人才与领军人物。
  (三)创建一流本科教育的总体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优质教育服务、为学生的选择提供咨询服务;引导学生追求科学之真、人文之善、艺术之美;实现对学生知识传递、技能培养、智慧启迪和品格塑造的统一。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形成本科人才培养合力。大力开展人文素质与思想政治专项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调动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实现思想进步与学业提高的统一、合格公民与专业人才的统一。毕业生应当成为地球科学研究、国土资源环境、地质工程与灾害治理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和未来的引领者,成为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受到社会欢迎和国际学术界认可。
  二、明确创建一流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
  (四)优化专业与学生规模结构。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0个,在校本科生已达到18,000余人,规模得到了较大发展。由于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特色优势专业数量偏少,学校目前的本科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国家国土资源事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国家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今后10年,学校本科教育主要是稳定办学规模、优化专业结构;调减办学水平低、学生不满意、社会需求少的专业,增加国土资源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依托学校优势学科专业,快速提升新办专业水平;逐步建成20个国家级与省级品牌或特色专业;所有开设专业具有明显特色和较高水准;地学类专业、非地学理工类专业、人文社科类专业本科在校生规模结构为4:4:2。
  (五)明确本科人才培养类型。本科人才培养分为学术型人才培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术型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立志从事探究自然奥秘和事物规律的人才,这类人才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敏锐的意识、坚定的信念、执着的精神。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善于分析与解决自然与人类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才,这类人必须具备专业精深、人文关怀、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特质。学术型人才培养必须为研究生教育输送大量合格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为研究生教育和社会发展输送大量合格人才,到“十二五”末学术型人才培养读研率须达到80%;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就业率必须达到95%,其中读研率达到30%。
  (六)加强教学与实践资源建设。继续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完善教学资源库建设,构建数字化课程中心。学生和教师通过互联网能够快捷地进入课程中心学习他们愿意学习、借鉴的课程。“十二五”末,学校开设课程达到2400门,其中通识教育选修课约300门;建成200门以上精品课程,实现精品课程的数字化并进入课程中心,满足学分制下学生学习选择的需要。加强周口店、秦皇岛、秭归三大实习基地的教学资源和学习生活条件建设,使之成为国内一流的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和国际交流基地,充分发挥其品牌实践教学基地的人才培养辐射作用;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开放性实验教学;结合科研、生产工作建设一大批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扶持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实验教学中心和基地构成学校实践(实验)教学保障体系,服务学校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
  (七)深化教学改革。全校教师要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重视教学过程的质量,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课内课外与学生互动,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良好的教风引领学风,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及实践教学应有一定的逻辑关联,构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各专业应明确区别于其他专业而独立存在的知识(技能)体系,通过8-10门专业主干课的设立来展现其独立的知识(技能)体系,确立专业存在的价值,杜绝“因人设课”的现象。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增设专业导论课,帮助大一新生了解所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形成历史、发展现状及专业前景,初步了解本专业知识体系与技能要求,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必须改变传统的单向知识传递方式,应更多地采取研究型学习和讨论式学习,坚决杜绝照本(屏)宣科的讲课方式。要求每门专业主干课列出5-10本参考书和20-30篇参考文献,供学生选择性阅读,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知识鉴赏能力。转变学习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与评估。教师应通过批改学生的平时作业、读书报告、文献综述、综合设计等,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与教学效果。学生课程学习的平时成绩应占课程结业成绩的40%-60%(基础课20%-40%),加大学习过程的评价权重,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积极倡导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推崇以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开卷考试方式。以“精彩一课”、学务指导制度等为切入点,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
  (八)加强国际交流。进一步探讨国际化办学的多种途径,建立学校与国(境)外高校定期交流机制,实施本科生交流学习计划。“十二五”末,在学校、学院、学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各种国际合作路径,使在校本科生中具有国际交流与学习经历的学生达到10%;通过引进国外一流大学高水平教师来校讲学、开课,提高师生学术视野与学校课程水平。积极开展校内中国学生与留学生交流、归国学者讲座、出国留学咨询等活动,通过多样化活动和多元化思想的相互激荡和碰撞,激活思维和灵感,引导学生主动拓展国际视野、主动参与国际交流,营造出国深造的积极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学生应会讲一门外语并知晓他国文化,使之能够从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广阔视野来鉴别事件、判断形势、决定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三、完善创建一流本科教育的保障机制
  (九)改进教师评价机制。将教学作为一种学术活动,将教学业绩视同学术成果,给本科教学应有的尊严和地位。通过人事分配制度、突出贡献奖励制度和岗位聘用制度改革,正确评价教师教学工作与学术业绩,使广大教师和管理干部认识到讲坛的神圣、教书的光荣,确保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把提高教学质量落到实处。学院是实施教学工作的主体,各学院应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组织、安排好各项具体教学工作,通过制度和政策吸引最优秀教师从事本科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十)丰富教师培养机制。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对教师定期开展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帮助40岁以下青年教师跨学科深造、深入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参加科研工作一年以上,提高青年教师学术水平与工作能力。深入推进“池际尚计划”,培养一代名师。
  (十一)改进学生激励机制。进一步深化学校自设奖学金奖励模式的改革,大力推进对学生的发展性资助,实施好“英才工程计划”。引导社会奖学金由“结果奖励”向“过程支持”的转变,不断增加发展性资助的资金额度。通过发展性资助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愿望,给予更多同学获得支持的机会,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经济障碍,实现广大学生的普遍成才,积极鼓励学生追求卓越。
  (十二)健全教学督导机制。完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选聘好教学督导员队伍,进一步加大教学督导力度,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在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建立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体系和学校教学督导员联系学院制度。广泛开展师生评教与评学活动,形成师生教学工作良性互动,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十三)努力提高生源质量。通过各类媒体加强学校招生宣传,通过学校教职工定点、分片联系重点中学,教授、专家进生源基地讲学,举办生源基地校长论坛,帮助生源基地中学建立地球科学素质教育基地等,加强学校与中学的沟通与交流,增进中学师生对学校的深入了解,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考学校。每年暑期面向全国各地中学遴选优秀学生,举办“地学夏令营”,培养学生地学兴趣。推进“教授选才”模式,选拔出创新能力突出或具有特殊专长的人才。通过努力使生源质量逐步接近“985”高校的生源质量水平。
  四、提高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十四)实现第一与第二课堂的融合。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学术活动,把学生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吸引到学习上来,使学生主动开展研究型学习和讨论式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通过开展课余科技活动、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书本知识得到巩固与拓展;要通过大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
  (十五)做实各项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加入国家教改计划和质量工程项目,继续推进校内各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探究各类人才标准、教育模式及培养路径,加大“李四光计划”、“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计划”等支持力度,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高水平专业人才。
  (十六)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建立以创新创业精神教育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组建一支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形成一批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一批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策划一批创新创业教育精品活动,支持有创业愿望的同学进行创业锻炼或模拟实践,培养一批有较强创新创业素养的学生,使学生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主题词人才培养 一流本科生 意见 通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办公室    2011年8月31日印发  
共印6份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大学信息公开办公室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邮编:43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