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14)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校艺术教育依托艺术与传媒学院和大学生艺术教育基地,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艺术教育的育人功效日益凸显,学生艺术素质普遍得到提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发展推进机制基本形成。
2014年学校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青年“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为目标,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印发<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文化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4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通知》要求,扎实推进大学生艺术教育,力争为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文化艺术体验和精品工程,从课程设置、品牌打造、平台搭建、资源整合、师资构建等方面不断努力,力求工作落在实处,满足青年学子需求。
一、艺术专业与课程建设
我校现设有产品设计(珠宝首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音乐学等五个艺术学本科专业;环境规划与设计、设计学、MFA、传播学等四个硕士点;结合学校优势学科,环境设计专业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相结合,创立了二级学科博士点——环境规划与设计。
我校音乐学专业办学已近18年,包含音乐制作与传播、音乐表演与传播、音乐舞蹈与传播三个方向。我校音乐专业定位于多学科交叉,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音乐人才。通过整合大学资源,以应用型的专业技能服务于社会大环境,服务于国土资源部门,注重学生个性化教育,注重学生情操的培养,注重综合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以适应新形势下文化艺术传播工作的新需要。专业办学日益走向专业化、系统化和成熟化。
2014年艺术与传媒学院春季、秋季共开设课程312门次;大学生艺术教育基地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声乐基础》、《钢琴基础》、《舞蹈基础》、《中外经典音乐欣赏》、《中外音乐赏析》、《影视音乐赏析》、《合唱训练与指挥》等通选课30门次,学生上课800余人次。
二、艺术教师配备
艺术与传媒学院目前有专职教师69人,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1人),其中外聘讲座教授2人,副教授24人;博士学位11人。
大学生艺术教育基地有专职教育和管理人员2人。大学生艺术教育基地为了适应文化艺术教育发展的形势,加强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培养,通过多种途径专门聘请社会文化艺术团体专业人士、退休老艺人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特聘请国家一级演员3名担任我校民乐团专业导师,引进其他文化艺术教师17名,其中校内导师11名、校外导师6名,分别以课程开设、课题立项的方式进行文化艺术教育研究。艺术团是开展文化艺术教育的有效着力点,目前,艺术团共有艺术教育外聘教师 32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参加了学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授课工作。
三、艺术教育管理
在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方面,教师们致力于在音乐表演、音乐舞蹈和音乐制作方面形成一定特色和优势,如依托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创作了反映以地质教育家池际尚教授为蓝本的音乐剧《雪莲花开》、音乐情景剧《我常怀念他》;与美国阿尔弗莱德孔子学院进行文化教育互访,以音乐表演的形式在国际化的大学教育平台上交流合作;与珠宝行业企业家周大生先生建立了《周大生珠宝企业文化建设中音乐艺术的作用研究》横向项目等,在全国珠宝行业产生了较大影响。我校培养的音乐表演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具备姊妹艺术专业相通的审美思维,近几年就业形势良好,有较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市场。学院积极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拓展学生实践平台。组织音乐学专业学生赴秭归开展暑期实习、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赴秭归开展暑期实习,组织艺术系学生赴安徽黄山、江西婺源开展专业实习。建设秭归九里小学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建立湖北卫视、赤壁电视台、荆州电视台、湖北省曲艺团实践基地,成立了民乐毓秀部落乐队和电声cheers乐队。
在日常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方面,大学生艺术教育基地下设有:大学生交响乐团、军乐团、民乐团、舞蹈团、合唱团、戏剧社、主持人社、模特队、戏剧社等艺术团体,每年暑期对军乐团、民乐团进行集训;每年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文艺下乡”和“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艺术欣赏与教育的平台,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大学生军乐团每周一承担升国旗国歌演奏任务,以及其它重要活动的演出任务;交响乐团、民乐团、舞蹈团、合唱队等承担或参与每年的“艺术节”、“迎新晚会”、“元旦晚会”等大型活动。2014年,大学生艺术团共参加校内外文化艺术活动40余次,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2次,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一系列品牌艺术类活动。
四、艺术教育经费投入与设施设备
艺术与传媒学院独立拥有1万余平方米的教学空间,其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具备完成整个全套设备和实验教学条件。目前仪器设备总值为1500多万元,价值800元以上的仪器设备达1000余台,实验室面积达3460m2。中心现有专业音乐厅、钢琴50余台、专业数码钢琴教室两间、专业MIDI教室、教学用房、图书资料、音乐艺术实习基地,以及摄影摄像、视频编辑、音频编辑、录音混音、音视频赏析等多个艺术实验室。
大学生艺术教育基地拥有艺术活动演出场地弘毅堂、演播厅、舞蹈训练房,共计约2000m2,军乐团、民乐团、交响乐团等各种乐器齐备,能满足大型演出需要。除专项活动项目外,每年投入日常艺术教育基地经费约20万元。
五、课外艺术活动
艺术与传媒学院发挥专业优势,师生共同开展高水平艺术活动。2014年10月15日、17日,由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主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表演系和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共同承办《“为你歌唱”——著名歌唱家华人蔡大生携青年歌唱家音乐会》(中国地质大学专场、武汉音乐学院专场)两场次;师生赴东莞参演“周大生珠宝加盟商年会文艺演出”;2014年12月30日,音乐表演系面向全校师生举办《2015新年音乐会》;艺术与传媒学院专业合唱团《星空合唱团》示范性演出数次。同时积极参加音乐文化交流活动,如2014年6月,与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师生同台演出“友谊的旋律”,并与客座教授Luanne Cvosby、Steve Crosby教授座谈音乐教学互访事宜,12月与该校教务长、常务副校长一行进行交流;与台湾艺术大学对外交流理事长谢彩玲女士座谈交流;与意大利艺术工作室主席座谈欧洲交流学习事宜等。学院继续立足体验,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如组织SUPERCLASS比赛(超级班级对抗赛),开展学院“中国梦”主题摄影比赛和微电影比赛等。
大学生艺术教育基地发挥团队优势,广泛开展广大学生参与的艺术活动,并注重打造品牌。2014年5月,由中国科协主办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在武汉汇演,我校即是汇演启动仪式的承办方也是话剧《大地之光》的演出方,成功完成了《大地之光》三场演出;5月,由央视主办的《2014我的中国梦——五月的鲜花》大学生文艺晚会播出了录制我校节目《攀登》,它是以我校登山女英雄陈晨为原型我校排演的音乐情景剧,此次是我校文化艺术类节目首次登上了央视一号演播厅的舞台;9 月25日,为了迎接我校新生,大学生艺术教育基地牵头为新入校的学生举办的大型文艺晚会,本次晚会在操场举行,全体新生都观看了演出,主持人中的外国留学生阿拉丁是当晚最受欢迎的主持人,他的出现拉近了新生与国际留学生的距离,给新生接近留学生的机会,为我校走向国际化、培养国际化人才奠定了基础;10月28、29、30日,我校大学生艺术团下属民乐团、舞蹈团、合唱团参加湖北省大学生文化艺术展演,取得评委的一致好评,其中民乐团获得湖北省民乐组一等奖,并于2015年将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大学生文化艺术展演;10月中下旬,“第十五届文化艺术节之国际文化之旅-马达加斯加”讲座在弘毅堂举行,有1000余观众参与了讲座;11月12日大学生军乐团在北区音乐厅举办了“第十五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系列活之军乐团专场-流年”的演出;11月20日晚,“高雅艺术进校园”评剧专场在弘毅堂举行,由中国评剧院艺术家连续三晚表演的《花为媒》、《杨三姐告状》、《良宵》等经典剧目,为广大师生献上了视觉盛宴;12月31日晚,2015“元来有你”元旦晚会在西区弘毅堂举行等等。
六、校园文化艺术环境
中国地质大学是一所有着艰苦奋斗光荣传统、地学特色非常鲜明的大学。长期以来,全校师生员工同心协力,秉承传统,开拓创新,结合学校学科特点,大力加强地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以艰苦奋斗精神为核心,以“地质元素”为基点,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野外生存等特色体育为品牌,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校园文化体系,谱写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篇章。
学校用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之韵。地质事业是豪迈的事业,文化活动可以培养豪迈的激情;艰苦奋斗是一种思想境界,艺术修炼提高人的品位和境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接受教育的大舞台,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功能,使学生感受到了奉献之美、科学之真、艺术之韵。学校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环境艺术节、珠宝艺术节、青年科技节、社团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节、网络文化节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综合能力。
加强大学生的艺术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是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重要方面,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大学生艺术教育基地组织、排演并创作了很多艺术品位高、地学特色浓、深受师生喜爱的优秀曲目。如以“地球生命未来”为主题的系列精品节目,包括《地球•生命•未来》大合唱歌曲的创作、走进化石林主题曲、以展示地学文化为特色的“走进化石林”系列服装设计制作表演、珠宝首饰模特队等,展示了地学文化的内涵,抒发了地质工作者的情怀,陶冶了情操。在浓郁的地学特色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师生形成了强烈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同时,学校结合地学特色,创作了高水平的文学作品,先后编纂出版了《山花烂漫》、《江山作证》、《地苑赤子》、《地大学子谈人生》、《馨香的栀子花》、《不谢的冬青树》、《百名教授谈人生》等校园文学作品,这些饱含激情和思索的文字,催人泪下,更使人奋进。
七、艺术教育成果与活动品牌
艺术与传媒学院结合学校优势学科,环境设计专业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相结合,创立了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环境规划与设计。经过学校评审、教育部审查及公示,该博士点、硕士点成功获批,并已开始招生。这标志着学科建设和整体办学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年学院教职工公开发表论文(不含会议论文、艺术作品展示等)共53篇,其中T4 4篇,T5 2篇,T6 47篇;学院教师参加30余次国内外学术会议,国际学术会议16次,国内学术会议10多次;全年共出版工具书3部,专著1部。学院学生获得第六届大学生广告大赛全国作品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全国优秀奖及省级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多项;中国艾景奖铜奖、湖北省第六届高校美展、湖北省大学生艺术节美术作品奖,时报金犊奖,湖北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节优秀作品奖等。
2014年4月25日-5月8日,由中国科协等七部委联合主办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在武汉举行,《大地之光》作为开幕剧成功上演,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等领导嘉宾与1500名观众观看了演出,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从2012年创编至今,《大地之光》在京汉两地巡演17场,共计3万余观众观看,多家中央主流媒体进行持续跟踪报道,成为宣传学校的“文化名片”,在中组部举办的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中,《大地之光》被评为特别奖作品。2014年5月4日,我校原创音乐情景剧《攀登》经过多轮选拔,成功参演由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主办,中央电视台承办的“五月的鲜花 我们的中国梦——2014年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会演”,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对其进行了3分多钟的持续报道。《攀登》生动再现了2012年5月19日8时16分,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陈晨等4名队员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成为我国第一支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大学登山队的壮举和艰难历程,生动展现了我校“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向全国亿万观众、向全国广大青年进一步宣传和弘扬了地大精神,展示了我校青年学子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