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办公室关于发布青年教师发展促进工作计划的通知

更新时间:2012-02-13
各学院(课部)、各处(室)、各直属单位:
  经学校研究决定,现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青年教师发展促进工作计划》予以印发,请有关单位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青年教师发展促进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落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关于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地大发〔2011〕47号)的精神,更好地促进我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及国际交流能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青年教师队伍,特制定该计划。
  一、实施步骤
  根据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规律,对已聘用到我校教师岗位且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教师实施发展促进计划。
  本计划以两年为一个周期,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岗前培训,第一年7至9月。
  第二阶段——师德师风教育与技能培训,第一年9月至第二年12月。
  第三阶段——考核与咨询,第三年1月至第三年7月。
  二、具体计划
  (一)第一阶段——岗前培训计划
  根据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及湖北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每年度关于做好全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安排,我校计划在每年7-9月开展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具体工作由人事处负责组织实施,相关安排如下:
  1.培训对象
  (1)当年聘用到我校教师岗位的人员。
  (2)前一年没有参加岗前培训或岗前培训成绩不合格的教师。
  (3)已受聘我校高校教师岗位而未取得高校教师资格的人员。
  2.培训内容
  包括高等教育理论、教师职业素养及入职教育两个部分。
  (1)高等教育理论。即参加《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四门应试课程的学习。
  (2)教师职业素养及入职教育。针对高校教师职业素质结构的需要,围绕着“如何做一名高校教师”开设专题讲座,开展教师入职教育。
  主要专题如下:校史校情与文化建设、个人修养及素质教育、知识管理、时间管理、合作精神等。
  培训合格后发放《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合格证书》。
  (二)第二阶段——师德师风教育与“三关”技能培训计划
  以各学院(课部、中心)为主体,学院(课部、中心)院长(主任)为第一责任人。“教师发展促进中心”负责对青年教师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以及教学、科研、国际交流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拟定周期性的“青年教师发展促进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和年度培训执行计划。培训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1.第一部分:师德师风教育
  加强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和各单位都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地大精神、地大文化、师德师风等方面的教育和熏陶。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积极构建青年教师学术诚信体系。建立青年教师个人学术诚信档案,学术诚信与学术成果等共同作为取得教师资格、晋升与奖励的基本依据,实行学术道德问题一票否决制,引导青年教师自觉抵制各种学术不端行为,树立“求真务实,严格谦逊”的良好学风。
  2.第二部分:教学能力关
  (1)导师跟踪指导。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各单位应给每位新进教师指定一名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以下简称导师),对新进教师进行全面的“传、帮、带”。
  (2)实行教师助课。实行青年教师助课制度,青年教师必须为导师助课。博士入校半年(硕士入校一年)内不允许独立主讲课程,新进教师一般在两年内要完成一门课程的完整助课。
  (3)优秀课程观摩。聘请教学名师或者优秀青年教师,通过演示性教学活动及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学员交流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教学心得等。
  (4)教学技能培训。主要围绕现代高等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及教学实践、普通话水平、多媒体课件设计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培训课程,逐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5)信息资源建设。建立教师个人教学档案,记录教师本人在教学工作方面的信息和成果;建立教师资源共享平台、开辟讨论空间,将培训课程、教育技术软件、优秀课程资源等提供给教师学习借鉴;建立教学数据库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将教师培训与教学质量评估结合起来,使课堂评估的结果更好地服务于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3.第三部分:科研能力关
  (1)积极鼓励院士、学术大师和资深教授等对青年教师进行科研能力方面的培养。加强团队建设,发挥科研团队作用,鼓励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积极参与学科团队,并根据自己的科研情况制定个人的科研发展规划。
  (2)以“科研立项”、“研究定位”、“方法提升”、“论文写作”为主线,科技处开展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及管理,国际学术期刊论文的撰写,个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规范要求等一系列培训,帮助青年教师树立良好的科研道德风尚并实现研究方法的提升和科研能力的飞跃。
  (3)各单位应鼓励青年教师进入创新团队与实验室(工程中心)、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在实践中培养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
  4.第四部分:国际交流关
  (1)围绕提高我校青年教师的外语交流水平及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组织教师到教育部指定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参加相应语种培训并获结业证书,定期在校内开展出国人员外语强化培训及PETS5强化培训。
  (2)建立并完善“国际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及其一流导师”信息库,青年教师出国访问或进修可从信息库中选择学校和导师,各单位要协助每位出国留学的教师制定“五个一”进修计划,即确定“一个国际前沿研究方向、一名合作教授、发表一篇国际论文、参加一次国际会议、带回一门核心课程”。
  (三)第三阶段——考核与咨询
  对新进教师的考核与咨询以各学院(课部、中心)为主体、教务处、科技处、国际合作处、人事处、发展研究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配合、教师发展促进中心指导委员会和专家最终评审的方式进行考核。
  各单位对新进教师的考核应侧重对师德师风以及教学、科研及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填写《培训考核登记表》,提交学校,学校层面的考核与评价具体安排如下:
  1.考核方式
  培训结束后,学校将采取新进教师集中汇报答辩,教师发展促进中心指导委员会与专家咨询委员会共同评审的方式对新进教师的教学、科研及国际交流等能力做出综合考核与评价。
  2.考核内容
  (1)教学能力。教务处根据《学校本科课程教学基本规范》及《学校本科实践教学基本规范》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系统的达标考核,对不合格的教师进行单独咨询辅导。达标考核具体采取讲课验收的形式进行。新进青年教师助课一年后且助课达到规定学时,可由所在学院(课部、中心)进行讲课验收,合格者可申请参加由教务处组织的讲课验收,讲课验收以专家集中听课的方式进行。
  (2)科研能力。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基金项目的申报,撰写国际国内高水平研究论文(或申请国际专利),参与学科、专业建设工作。在一个促进周期内,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的青年教师应努力实现“争取获得一项国家或省部级基金”、“发表一篇国际期刊论文”等目标,其他学科点的青年教师也应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
  (3)国际交流能力。在一个促进周期内,青年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实用外语的听说读写技能,通过“全国外语水平考试”(WSK)或者在教育部指定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参加相应语种培训并获结业证书,同时积极与国外高水平院校或机构建立合作联系,积极创造条件,为申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项目做准备。
  3.咨询辅导
  聘请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高层次人才等组建咨询委员会,为部分评价较差的教师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帮助青年教师进行职业发展分析,指导青年教师制定学术生涯规划,为他们教学能力的提高、科研项目申报、海外研修等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
  4.考核结果的使用
  综合考核与评价结果将作为新进教师是否继续在高校教师岗位上留任的重要依据,学校将视具体情况予以处理。同时,学校还要对各单位在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视情况给予相应奖励或惩处。
 
 
 
 
 
 
 
 
主题词人才工作 青年教师 发展计划 通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办公室     2011年12月31日印发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大学信息公开办公室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邮编:43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