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方案

更新时间:2011-09-14
中国地质大学校长办公室文件

 
 
各学院(课部)、各处(室)、各直属单位:
  经学校研究决定,现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方案》予以印发,请有关单位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二○一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有关文件的精神,推进我校工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制定我校实施“卓越计划”的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及人才强国战略,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借鉴国际一流大学和国内兄弟院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充分发挥行业院校高等工程教育的优势,探索多样化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并引导我校工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和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基本思路
  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工程人才的要求,以我校若干优势工科专业为依托,坚持“服务国家、严谨严格、联系实际”的原则,积极探索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规律和有效途径,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多层次融合、个性化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培养,通过实施工程人才培养的综合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多方位、多层次、多模式的改革实践,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之路,为国家培养一批包括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在内的工程师后备人才。同时,积极发起并参与制定地矿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构建实施“卓越计划”的坚实保障体系,形成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新格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分为三个层次: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研究型工程师。三个层次的培养计划分别由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来实施。其中,“卓越计划”的本科教育实施方案主要落实现场工程师的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的研究生教育实施方案主要落实设计开发工程师、研究型工程师的教育培养计划。
  三、“卓越计划”本科教育实施方案
  (一)专业领域
  专业领域为工科专业;从工科专业中遴选优秀的学生单独组成“卓越工程师”班,进行特殊培养。
  根据学校专业基础情况以及专业所依托的行业优势,第一批“卓越计划”选定地质学(地调)、资源勘查工程(矿调)、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四个专业进行试点工作。通过四个专业的试点,形成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做法。通过加强学院之间,相关专业之间的交流,积极组织学校教育管理人员和相关专业负责人与其他试点学校之间进行交流,不断改进培养计划,逐步向全校其他工科专业推广成功的经验与做法。
  (二)人才培养计划
  人才培养计划和模式以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为基础,结合各专业特点深入探索。试点专业重点培养掌握本学科扎实的基本理论,有一定自然科学基础和工程科学技术知识背景,素质全面、适应性强、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人才能在重要生产、管理等岗位担当重任,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按3+1的模式开展工程人才培养试验,即:结合行业需求的在校3年的课程学习与实践,1年与合作培养单位实际工作相结合的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其总体特点是工作、学习交替,理论学习强化专业知识,实践教学最大限度地结合生产实际。
  (三)规模
  从2010年起,每年在有工作基础的工科专业中立项1-2个专业,每个专业1-2个班,推行“卓越计划”。
  (四)具体措施
  1.将“卓越计划”纳入本科教育体系。探索“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并重培养的本科教育教学体制,推进教学改革,通过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化来培养工程师。开展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体现专业特色的主干平台课程和适应行业发展的专业选修平台课程,夯实专业实践训练的平台。
  2.把“工作性实践”作为新型工程人才成长的必要程序和重要切入点。选派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实践,完成工作单位的任务。具体说就是开展工作性实践,以合作培养单位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围绕工作任务的实施开展学习,学生设计(论文)选题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与实务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以致用,培养应用型人才,促使学生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培养单位参与本科人才培养的工作、通过人才培养中工作性实践环节的夯实,强化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实践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达到“企事业用人、学校育人”的双赢效果。
  3.拓宽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通道。在已有工作基础上,从我国东、西部地区继续选择一批代表性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合作培养单位,学校与之建立固定的联系。选择合作的企事业遵循“4个坚持”的原则,即:坚持企事业对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有迫切的需求;坚持企事业能长期地提供工程实践环境和条件;坚持企事业有较高水平的指导力量;坚持学生“学工结合”。深入推进校企联合培养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企业建立国家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龙头,促使合作培养单位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落在实处。
  4.加强校内实验实践教学改革。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抓手,鼓励学生以企事业研发的某一问题为出发点,以知识、技术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为主要目的,支持学生的“奇思妙想”或“异想天开”。同时结合学校目前正在构建的实验教学体系(基础实验系统、专业实验系统、创新实验系统),努力建设与完善学校大学生创新实验教学体系与机制,向学生开放各类教学实验室,要求学生积极开展课程实验、科技创新、产品研发。
  继续加强三大实习基地建设,坚持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多学科、开放性”原则,加强三大实习基地的教学资源建设,使之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大型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学校的品牌教学基地发挥人才培养的辐射作用,并成为国内一流的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和国际交流基地,建设一批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
  拓展国际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外(境外)实验、实践的交流与学习机会。
  5.推进管理制度的配套改革。建立与新时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学籍管理、学分制改革方面寻求突破;对试行“卓越计划”的学生实行单独管理,按各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和考核标准,进行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设计环节学分认定,核发毕业证和学位证。第一学期末,允许学生进行一次专业选择,对选择进入“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学生,由学院进行考核和面试。实行退出机制,与“卓越计划”培养要求不相适应的学生将退回原专业继续完成相应培养环节学习。
  学校层面的西部人才培养计划的推免指标及各学院专业型推免指标原则上优先考虑推荐进入“卓越计划”学习的学生。
  四、“卓越计划”研究生教育实施方案
  (一)专业领域
  依托学校享有的教育部与国土资源部“部部共建”的行业优势,以及我校作为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协作组组长单位的学术地位,第一批计划选定“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专业学术型研究生”、“地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卓越计划”研究生培养试点工作。通过地质工科专业的试点,形成工程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做法,不断改进工作,逐步向全校其他工科专业推广。
  (二)人才培养计划
  人才培养计划和模式以学校地学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基本要求为基础,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深入探索。重点培养面向地质工程界、面向未来国家发展需要、面向未来科技进步,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和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与创新能力,富有进取精神和国际视野,“强实践、能管理、善创新”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按2+1、1+1的模式开展工程人才培养试验,即:结合行业需求的在校2年或1年的学习与实践,1年与合作培养单位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工程实践与学位论文(设计)。
  (三)具体措施
  1.创新培养制度,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建立适应实践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的方案、制度、模式。设立试点改革专项研究基金,围绕试点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等问题开展立项研究,为试点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吸收更多生产部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进入培养方案修订指导委员会专家组,主动与行业组织、协会加强沟通,共同谋划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使企业(行业)真正成为我校试点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办学共同体。
  完善培养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设置,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制定出课程实验、科研实践、技能实践、校内基地专业实践、校外基地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能力培养环节。
  2.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校内依托高水平实验室建设,结合重点实验室建设,特别是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挥实验室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功能,建立有利于提高试点专业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
  校外依托与国土资源、地矿、能源等产业界的长期关系,完善校外实践基地的区域布局和专业方向布局。切实转变办学观念,强化目标导向,与产业界建立长期、稳定、实质性的联合培养机制,搭建高水平的合作培养平台,积极构建研究生教育新的办学模式。
  通过与国土资源部等有关部委和地方主管部门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有关政策上引导并鼓励其所属行业、企业与专业组织积极介入我校研究生教育,设立见习岗位,提供实习条件,把校企(行业)联合培养人才作为重要社会责任。
  3.提高生源质量。积极研究、不断深化改革试点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选拔标准,提升吸引力和生源质量。
  通过网络、暑期学校、知名专家巡回讲座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招生宣传,阐明地学类研究生招生政策、研究生教育主要特色和系列培养措施,吸引校内外优秀生源报考地学类研究生,增多生源数量,提高生源质量。
  继续完善已有的创新人才、交叉学科、西部定向等优秀本科生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政策,不拘一格选拔具备实践创新能力潜力的优质生源。
  4.加强试点专业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设置专项基金,通过立项建设,利用地学学科优势,推进地学类优质课程建设,组织编写具有一定影响的地学类研究生教材,将地学类专业的主干专业课逐步建设成“教学内容新、教学手段优、教学效果好”的优质课程,使其在探索和完善案例式、场景式和讨论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五、“卓越计划”的保障机制
  (一)完善“双导师”机制
  重视校内导师的培养、选拔与聘任。在校内分学科专业、分批开展教师实践教学技能大赛,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企业进行现场考察、交流互访、挂职锻炼,提高学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强化工程背景;依托合作企业对校内教师进行一年以上的工作性学习培训,强化专业教师的工程训练和工业背景。逐步形成工程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技术储备强、集科研、教学和工程应用为一体的专业师资队伍。改革和完善工程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制度。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为主,教师晋升时要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卓越计划”优先聘任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
  探索校外导师的选拔、聘用和奖励机制。以试点(学科)专业所在学院为主,以合作培养单位为依托,发挥企事业导师工程实践经验丰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特长,建设一批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研究生教育实施方案重点加强应用型地学类研究生校外导师队伍建设。设立导师培训与奖励基金。企业指导教师参与学生的实验、实践等培养环节,部分工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放在企业进行教学。建立学校与企业双导师定期研讨交流制度,建立双导师指导工作规范,建立企业导师参与校内教学工作的相应管理办法。
  (二)完善“定向培养”机制
  学校、合作培养单位及学生就合作培养、工作性实践、奖学金设置、基地建设等方面签订有关协议,明确各自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奖惩的依据。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试点(学科)专业学生就业采取自主择业与推荐就业形式相结合,鼓励学生与合作培养企事业单位提前签定就业协议,将学生在校实践环节的培养与企业岗前培训深入结合。
  (三)完善领导机构与管理机制。学校卓越工程师计划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成立工作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主管本科教学、研究生教育的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研究生院、财务处、校友会、各相关学院负责人参加,全面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处理日常工作。校企联合工作小组由学校和企业有实际经验、有学术水平、责任心强的教师和技术人员组成,由各专业负责人具体协调,有关联合培养工作须专人负责、服务到位,以落实人才培养的各项具体工作。做到组织落实、制度完善、统一管理。
  (四)建立与“卓越计划”相配套的质量监控机制。完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强化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教学督导,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形成人才培养工作良性互动,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提高。同时,与行业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参照国际通行标准,评价“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质量。
  (五)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实施“卓越计划”的各项改革项目落实到位。
 
主题词人才培养 卓越工程师 实施方案 通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办公室    2011年8月31日印发  
共印6份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大学信息公开办公室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邮编:430074